【广州日报】男子一周内从喉咙痛到心肝肾功能衰竭!多学科医生合力成功施救

2022-06-06

        从喉咙痛、乏力到昏迷、心脏骤停、心肝肾衰竭,揭阳22岁的小伙子小陈(化名)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周。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守护小陈生命的“接力棒”在揭阳与广州两地医务人员之间无缝交接。在中山一院帮扶揭阳市人民医院专家的牵线下,小陈迅速转院到中山一院,获得心脏外科、重症医学科、血管外科、体外循环科、手术麻醉中心等多学科协作诊疗(MDT)专家团队合力挽救,最终化险为夷。

        “这名患者的成功施救也是中山一院帮扶揭阳市人民医院成效的缩影。”挂职揭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的中山一院专家李梓伦主任医师表示,此次救治充分发挥了上下联动快速转诊机制,为后续的转运和抢救赢得了时间,最终挽救了患者生命。

 

        生命“接力棒”从揭阳传到广州

        近日,小陈因为喉咙痛、全身乏力伴酸痛在揭阳基层医院治疗,然而,疼痛症状没缓解,他又出现了消化道出血的情况,被紧急送入揭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小伙子到了揭阳市人民医院后病情发展十分迅猛,快速出现了急性肾衰、心衰、肝损伤,情况危殆。”中山一院医务处副处长、血管外科副主任、挂职揭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李梓伦主任医师介绍,揭阳市人民医院立刻组织心内科、心胸外科、呼吸科、消化内科、血液科、肾内科和重症医学科等进行MDT,初步确定了病因藏匿于心脏,紧急讨论患者的抢救工作并转入ICU进行生命支持,成功稳住患者生命体征,为患者的后续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患者病情继续恶化的同时,李梓伦主任医师和揭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马上联系了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吴健锋主任医师,安排患者的转院事宜。

 

        病情急剧恶化 医生紧急建立最后“防线”

        5月11日,神志不清、处于前昏迷状态的小陈被从揭阳送到了广州,从中山一院急诊转入重症一科。当时,他的全身多个脏器都处于衰竭状态,肝功能肝酶水平超过正常值50倍,肾功能无尿,严重酸中毒和高钾血症。重症医学科一科主任吴健锋主任医师和副主任陈敏英、刘紫锰主任医师立即组织抢救,迅速给患者气管插管进行呼吸机支持,并进行血液净化、肾脏替代治疗稳定患者内环境。

        在抢救过程中,患者病情急剧恶化,突然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大动脉波动不能扪及,生命危在旦夕!

        医护团队立即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稳住了他的心跳。由于他的情况依旧十分危急,医生根据指征,决定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为他建立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四位医生联袂用最快的速度顺利地给他建立静脉插管和动脉插管。

        随着ECMO的运转,暗红色的静脉血从静脉插管中引出,在ECMO的氧合下变成鲜红的动脉血,再从动脉插管泵入,ECMO成功替代了他的部分心肺功能,他的循环和生命体征逐渐稳定。

 

        医生们接力查找病因 原来与这种病有关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身体健硕的青年男性在短短一星期内病情进展如此凶险,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医生团队利用床旁心脏超声发现,患者三尖瓣有絮状的纤维条索样漂浮物,同时右冠窦向右心房膨出。

        为了明确此次病情变化究竟与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关,还是心脏结构异常有关,中山一院重症一科的司向副主任医师先是为小陈进行床旁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食道超声清晰展示了患者主动脉根部右冠窦瘤撕裂破入右心房,三尖瓣并未发现赘生物。

        “接力棒”交给首届“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中山一院心血管医学部副主任、心脏外科梁孟亚和超声医学科张婧薇医生。他们进一步确认了患者心脏已经发生结构性改变。

        至此,医生们明确了小陈病情的来龙去脉:罪魁祸首为右冠窦瘤破裂,心内右向左分流,导致患者急性心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引起脑、肝、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

        “主动脉窦瘤是一类比较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通常患者合并有室间隔缺损一类的先天性缺损。”梁孟亚介绍,由于正常的主动脉窦缺乏组织支撑,窦瘤在血流压力作用下会逐步增大并向右心房突出。

        患者年少时通常没有症状,但随着窦瘤逐步增大瘤壁变薄,在某种原因如患者忽然用力等偶发因素下会发生破裂,造成左右心相通,大量血流经破口流向右心,造成严重心衰。

        这类患者的特点是心衰发生急骤,进展迅速,肝肾功能在短时间内恶化。“通常肝功能衰竭是心脏手术的禁忌,但此类患者如果不尽快手术去除病因,仅靠药物治疗肝肾功能是无法好转的,同时会危及生命,因此需要医生实施紧急心脏手术才能逆转病情。”梁孟亚解释道。

 

        26分钟完成窦瘤修补手术

        随后,守护生命的“接力棒”传递给更为资深的专家们。

        中山一院心脏外科主任吴钟凯主任医师随即组织科室内相关专家讨论病情,指出应尽早进行急诊心脏手术修补缺损,并详细制定了应急预案。

        5月12日,接到手术通知后,医院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主麻医师麻醉科肖亮灿副主任、李禹杭医生接送患者并完成所有穿刺麻醉操作,保证整个麻醉过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由于患者需要ECMO维持循环,体外循环科主任荣健主任医师设计了术中ECMO与体外循环过渡的方案,要确保过渡期间血流动力学平稳,同时兼顾患者全身各重要脏器的充分灌注,为术后器官功能恢复、顺利脱离生命支持设备打通重要一环。

        医疗和护理团队齐心协力做好手术准备。在吴钟凯主任指导下,手术由梁孟亚副主任医师主刀,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团队在体外循环下顺利完成了患者的窦瘤修补手术,手术中可以看到患者心脏极度扩张,收缩无力,打开右心房可以见到一个巨大的窦瘤从主动脉根部经膜部室间隔凸向右心房,窦瘤大小近7cm×6cm,壁极薄,破口约4.5cm,巨大破口造成大量血分流,造成严重心衰。专家团队为患者切除多余瘤体组织后缝补破口,并加用心包补片加固瘤壁,修补时间仅用了26分钟即完成了主要手术步骤,整个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小陈血压稳定,5月12日晚上11点,患者回到了重症医学科心胸外科ICU进行后续治疗。

        在持续呼吸机、ECMO、CRRT的强力支持下,小陈仍面临脑、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的凝血功能紊乱问题的挑战。该院心胸外科ICU主任陈光献主任医师、唐白云主任医师、张文波副主任医师“接棒”,评估后认为应争取尽早撤离ECMO,以减少ECMO抗凝、微栓等对凝血功能的干扰,减少脑出血、感染播散等并发症风险。

        5月13日上午,小陈顺利撤离ECMO,术后第四天恢复清醒,术后一周转回心脏外科普通病房。目前他恢复良好,肝肾功能已恢复接近正常,能进食与下床行走。

 

 

 

采写: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任珊珊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报道链接:https://pc.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detail/1849262

报道时间:2022-06-02